【二十四节气 · 惊蛰】惊蛰,春醒桃花开!

发布者:黄杰发布时间:2018-03-06浏览次数:49

阳和启蛰 · 品物皆春

3月5日或6日为惊蛰节气, 万物以荣,到了“阳和启蛰,品物皆春”的时节,越来越多的地方迎来“可耕之候”。二月惊蛰又春分,种树施肥耕地深。

惊蛰,这个节气最初的名字叫作“启蛰”,因为避汉景帝刘启的名讳,被改为惊蛰。

古人笔下的月令物候,以冬眠动物的动与静来描述时节的转变:

对于惊蛰的解读,往往是说:隆隆雷声,惊醒了蛰伏冬眠的动物。谚语说:“春雷惊百虫。”感觉春雷就像闹钟一样。轰隆隆的雷声响起,于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是这样吗?

“惊蛰始雷”,只与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的气候比较吻合。二十四节气起源的黄河流域,大多是在姹紫嫣红的谷雨时节迎来初雷。如果4月底才被春雷叫醒,那该是多嗜睡的动物啊!

按照《夏小正》的解释,启蛰,言始发蛰也。无论是启、是发,都是一个温和的渐变过程,后来的“惊”,体现的是瞬间的突变。也许正是这个“惊”字,启发了关于雷声终结蛰伏的演绎和解读。实际上,雷的“闹钟”功能,与布谷鸟的“催耕”功能一样,都是人们丰富的联想吧。真正唤醒冬眠动物的,不是有声的惊雷,而是无声的温度。温暖比雷霆更有力量。

如今我们衡量是否入春,是依照气温滑动的平均序列。尽管科学的、数据化的气候要素更为精准,但似乎欠缺了那么一点点亲切。

古人没有这般烦琐的计算方式,春天是否来临,无须数字的量化方式,而是以鸟语花香这种物化的方式进行判断,或许这是更生动、更鲜活的“气候标准”吧。

这时节,暖日融天,和风扇物。杏压园林之香气,柳笼门巷之晴烟。

说到惊蛰,总有人会想到“隆隆的雷声叫醒了冬眠的动物”,其实惊蛰的“初心”与雷并无关系。在黄河流域,“清明断雪,谷雨断霜,谷雨始雷”,霜与雷一般在谷雨时节进行交接。真正唤醒冬眠动物的,不是有声的惊雷,或是无声的温暖吧。

宋·陆游

常记东园按舞时,

春风一架晚蔷薇。尊前不展鸳鸯锦,

只就残红作地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