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4月12日下午,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学院邀请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刘西拉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张黎声教授作专题报告。全面理解把握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把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越办越好。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2005年,世界工程组织在印尼召开全球大会,研究如何抗灾。刘西拉作为中国代表临时临时受邀发言,他的报告有40%谈的是中国的成就和贡献,有60%谈了中国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听了报告,世界工程组织主席连声叫好,说:“中国的代表展示了中国的自信和开放。”这让刘西拉教授意识到了中国工程正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

而另一次是美国旧金山奥克兰海湾大桥的竣工,这座完全由中国建造的大桥,桥梁构件都是在上海长兴岛造好后运到旧金山的。2013年通车时,旁边挂着一条横幅,上面用英文写着“注意,这桥都是外国钢材,这本来应该是美国公司造”。这象征着中国桥梁建设终于敲开了世界发达国家的大门,世界桥梁制造拉开了中国世纪的帷幕。
刘西拉教授列举大量的实例,阐释我们的时代,指出现在的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国际地位大幅提升,但是文化产业、人均收入等方面还是存在较多问题,在“已经走在世界中央”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对教育提出新要求,即从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来重新审视自己。他用“实践”、“理论”、“计算”构成的知识三角。表示能力最重要的依次有四种:适应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表达能力。刘教授强调个人素质培养中社会责任感的提升。刘教授叮嘱教师们不仅应该教好书,更要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育人。

报告中,张黎声教授从正反两方面分析课程思政的得失及注意事项。他强调,专业课课程思政要做好结合和融入,将无意识的行为变为有意识的系统性行为,提升育人质量。
张黎声教授还勉励我校师生要努力学习和实践,对护理学院已经开展的以“劳模(工匠)育人工作室”为平台,开展“孝心”、“同理心”、 “奉献心”教育,颇为赞同。他表示,面对当今老龄化日益严重,培养更多的具有孝道、人文素养高的老年护理专业人才非常必要且紧迫。通过授课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匠精神等,并分不同模块融入到专业知识点中,给予学生更为深刻的学习体验。让学生从课堂走出去,通过体验才能感悟,通过感悟形成自己的价值观,进而培养自己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自豪感。
刘西拉教授的报告浅显易懂,富有逻辑,视野开阔,囊括中外,感染力强,报告从思政教育的高度来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社会责任感。张黎声教授丰富人体解剖课的内涵,把这门人人眼中“冷冰冰”的医学专业课演绎成了一堂充满温情的“人生大课”。在场的每一位师生深深被两位专家的报告所感动。

校党委书记平杰在报告会后指出要突出抓好办学、师资、教材、教法、机制、环境的“创优”工作。努力提高政治站位,提升铸魂育人的能力,共同营造思政教育的氛围。
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学院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逐步形成党政齐抓共管、“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联动发展、校内外资源协同配合的“大思政”工作格局。学校着力加强课程思政改革,陈晓斌校长领衔《文化自信》中国系列课程,并入选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高校。

陈晓斌校长领衔《文化自信》中国系列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