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7日上午,由中华职教社主办的首届“黄炎培杯”中华职业教育非遗创新大赛暨非遗教育成果展在安徽歙县举行。来自全国22个省、市、区的高校代表队参赛经过层层选拔、现场评审、路演等多个环节,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学院“非遗金山农民画大学生工作坊”荣获“最佳组织奖”,学生作品荣获1个二等奖、3个优秀奖,朱希老师作品荣获优秀奖。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职教社理事长郝明金,中华职业教育社党组书记、总干事方乃纯和中华职教社党组成员、副总干事李英爱等领导莅临中侨学院的展位,给予了高度赞誉。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高校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学院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色,深挖“非遗”传统文化,重点研究融合金山农民画元素的艺术类设计课程建设,开发现代设计艺术作品及其衍生品;同时,积极探索金山农民画艺术的风格样式在现代社会的着落点,寻求传统手工技艺与现代工艺、现代材料结合的可能性,摸索“非遗”文化育人的新途径,不断加强文化引领,丰富文化内涵,打造“非遗传承”的“中侨经验”。
深度区域合作,有效整合资源。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学院与金山农民画院合作建立了非遗(金山农民画艺术)保护传承教育基地,荣获上海市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获教育部颁发的“非遗教育传承示范基地”和“传统技艺传承示范基地”称号。把金山农民画艺术资源融入广告设计与制作、室内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人物形象设计等专业课程中,将专业与“非遗”有机结合,丰富“非遗”传承途径。目前,学院已编撰了8本以“金山农民画艺术”为载体的相关书籍,由四川美术出版社正式出版了《传承创新金山民间艺术的艺术设计类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作品集》(第一、二辑)、《传承创新金山农民画的艺术设计类实践教学案例——动画制作》《传承创新金山民间艺术的艺术设计类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教学案例》《传承创新金山民间艺术的艺术设计类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校本课程集》《大学生金山农民画作品集》、《金山农民画儿童绘本作品集》《传承创新金山农民画艺术教学论文集出版》,让学生切身感受“非遗”魅力,领悟“传承”精神。
组建“非遗金山农民画大学生工作坊”,以“非遗”凝聚青年学生。学院邀请金山农民画传承人朱希教授等大师入驻大学生工作坊,给与青年学生更好、更深得指导,为日后的多次获奖埋下坚实的基础。2018年4月,该项目作为上海市代表参加全国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得到了各级领导及全国高校师生的高度关注,并荣获全国一等奖。

教育部副部长、时任上海市副市长翁铁慧对中侨学院传承创新金山农民画的做法予以肯定,鼓励中侨学院继续加大力度,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中去。
薪火相传,青年智慧为“非遗”注入新活力。学院不断深挖“非遗”特色,让“非遗”融入校园,着力打造“非遗”特色品牌,在传承中探索创新,以创新性、前瞻性将金山农民画与新时代接轨。工作坊学生不仅会画金山农民画,还能用布艺、纸艺、压花等多种手法来表现金山农民画,并设计相关衍生品,将金山农民画运用到丝巾、挂毯、灯罩、茶壶等各种创意产品上,让“非遗”变得接地气、通人气,变得鲜活起来,为金山农民画的广泛传播贡献青春力量。同时为“非遗”插上科技的翅膀,工作坊的学生不断探索非遗的表现形式,2018年艺术学院与校团委合作,在侯雨豪、朱希、张效山等老师带领下,结合新的技术性突破暨3D视觉化。把裸眼3D技术的科技创意与金山农民画“土味”相隔合,具有视觉感染力。赋予新时代“非遗”活力,荣获“挑战杯”全国三等奖和上海市特等奖。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学院探索运用非遗传统文化参与社会治理,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提升群众文化品位。以文化育人,进一步涵养学生,彰显新时代青年的担当本色。成立“美丽乡村”志愿者服务队。该队伍由工作坊的学生骨干参与其中,本着“立足金山,服务上海,面向长三角”的发展目标,通过墙绘活动,引领青年争做美丽乡村、幸福家园的实践者;通过文创产品设计,帮助乡村品牌形象设计的提升,促进非遗和原生态产品的转型升级,打造具有金山元素和时代特色的创新产品,助力乡村振兴。该项目曾获2019年上海市共青团“知行杯—青春进社区”社会实践“十大示范项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也提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院将继续创新和探索非遗文化的学习传承与思政教育相结合,通过融合课堂教学、项目实践、比赛交流、公益志愿等多种形式,发挥非遗文化在师生精神引领和思想凝聚中的力量,让非遗文化在学院内“生根”“滋长”。进一步发挥非遗文化的育人功能,让学生从“非遗”的兴趣者到“非遗”的实践者,再到“非遗”的宣传者,以优秀传统文化滋养“追梦人”的初心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