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之立夏
万物生长,生机勃勃
正如青年要
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
愿你也如这热情初夏
昂扬向上,自强不息
中国改革开放
40多年来的巨大变化
融入了几代人
百折不挠的努力
现在
让我们一起走进
这些
令人难忘的印记
穿服装的幸福感
“从衣柜看着装时尚”
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中国人穿的衣服几乎是统一的两种颜色,蓝色和灰色,人们因当时的经济条件太差,只能穿灰色的土布和蓝色的卡布做衣服,那时买布还需要布票。
改革开放后,城乡居民穿衣,突破了单一的颜色,品种讲究多样化、款式趋向时髦化、制作强调精彩化、布料达到高档化、中老年人穿的服装都变为了年轻化。
吃饱喝足的幸福
“君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回忆改革开放前,城市居民购买粮食和副食品,都要凭票供应。过春节时,每户才供应香油半斤,市场上少有卖鱼和卖肉的个体户,即使凭票到食品公司割肉的人,都是挑选肥肉,为的是回家能榨点猪油改善生活。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消费品严重短缺的时代结束了。由于粮食敞开供应,各类副食、一应俱全,人们越来越有口福,对粮食的需求,也逐渐变为求质不求量、糯米、白面、玉米也屡吃不鲜了。
住房的幸福感
“房子,是人一生活的栖息地,也就成了人们的茶余饭后谈论的热门话题。”
七十年代的平房筒子楼,或者用泥土堆起的小土房。人们建房子时屋顶都是斜的,家里姐妹多的家庭居住条件很拥挤。
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从土房到盖板房,从木房到水泥房,从平房到楼房,从福利房到商品房,从一家几口人居住不到20平米的斗室里,到现在一家人享受着上百平米的居室,这就是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变化。
自行车上的幸福感
“不是我跟不上
是中国变化有点快!”
早些年的人们出行,除了步行,代步工具就是自行车,老式的自行车有着嘎嘎的声音,现在听起来虽然有些噪声,但却是几代人的回忆······
进入新时代,自行车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健身房,人们踏着音乐的节拍练起动感单车;在城市,一排排共享的单车成为美丽的风景;每逢节假日,一群群骑友团穿梭在城市、乡村,去感受生活······
电视机的幸福感
“互联网
在我们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
电视机在当时那个年代,算得上是一件奢侈品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电视机从高高在上的“奢侈品”已经成为每个家庭极为普通的“家用电器”了。
当年电视机的火热畅销,确实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如今电视机走进了亿万国人的客厅。它的普及,拓展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能够了解国家和国际大事,让人们有了丰富的精神和文化生活,给我们带来欢笑与快乐。
上海发展的幸福
“改革开放40多年来
拥抱世界,山河巨变!”
1843年,上海开埠从此中外贸易中心逐渐从广州移到上海,从一个江南小镇变成十里洋场。“开放”成了上海的传统,改革开放以来,上海重焕生机,八方来客汇聚“魔都”。
开放,吸引了成千上万怀揣梦想的创业者,平台越来越广阔,选择越来越丰富。改革开放中日新月异的“魔都”,引进外资,打开国际视野,从一带一路到国际进口博览会,多元文化经济聚集,海纳百川,再写传奇。
自行车见证着时代的进步
互联网贯穿着时代的发展
我们的学校
也正跟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着
中侨大学的幸福感
春华秋实二十八载
他从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浦东
到今天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桥头堡金山
在追梦的征程上砥砺前行
初始的中侨
三位教育的先行者
在1993年的教育版图上绘出一副蓝图
定西路上,民办中侨学院应运而生
2020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由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学院(本科)更名为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

中侨大学站在了一个崭新的起点,面对新机遇,迎接新挑战!
从风景线到获得感
从自己家的稀罕物
到共享的环保风
五岸不欠东风,目光比日光浓
改革让经济迈上了新台阶
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生活
也要努力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